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太原为什么叫龙城

2025-07-02 23:41 来源:瓮透网 点击:

太原为什么叫龙城

唐人笔记旧籍《明皇杂录》主要记载唐玄宗杂事,叙事生动,相当有料,颇有辅读正史的价值。其中一则记皇宫珍藏异宝“玉龙子”的,竟与太原有关。

玉龙子,最早为太原公子李世民在“晋阳宫得之”,这件玉雕龙形器物“虽其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足见其稀世之极。

这样的天赐至宝,被唐太宗从晋阳一直带到长安,交由夫人文德皇后“置之衣箱中”珍藏。后来高宗李治出生,文德皇后把玉龙子送给宝贝儿子做见面礼。

再后来,已经当了奶奶的武则天用一大堆珍奇异宝试探孙子们的志向,金玉闪耀间,唯见幼儿时的唐玄宗李隆基独不为所动。

武则天认为“此儿当为太平天子”,立马毫不犹豫地把一直深藏不露的玉龙子赐给了玄宗。

“太平天子”,意思是能够治国平天下的皇帝。

另一部唐人笔记《开天传信记》,专门拾记开元、天宝年间的“国朝故事”,也讲述过唐玄宗少时一则轶事。

说,“上为皇孙时,风表瑰异,神彩英迈,尝于朝堂叱武攸暨曰:‘朝堂我家朝堂,汝得姿蜂虿而狼顾耶?’则天闻而惊异之,再三顾曰:‘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也!’”

小小李隆基敢于当众向气焰熏天的武家人撂狠话,这恐怕才是武则天特别赏识李隆基的原因。武祖母那一刻肯定觉得把玉龙子送给这样的孙子,真是送对人了。

没人知道玉龙子此前释放过什么呼风唤雾、兴云播雨的能量,反正到李隆基接了皇帝的班时,附着在它小小玉体上的“龙性”开始充分展露和发挥。

《明皇杂录》和宋人著《太平广记》都清清楚楚说,只要今上皇帝逢旱祈雨,玉龙子无不“若奋鳞鬣”,随即一场甘霖从天而降。

尤其开元某年那次最奇:长安京畿及周边之地遭遇赤旱,官民郑重向龙王祈雨后十余天,仍不见彤云密布,玄宗就重憋大招,请出玉龙子“密投南内之龙池,俄而云物暴起,风雨随作。”

“龙池”,是玄宗继大位前旧邸旁边的湖泊,广约150亩,今仍存于陕西西安市兴庆宫公园之内。

玉龙子跃入龙池镜水,从此杳无踪迹。

万幸的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驰往四川避祸,车过渭水之滨,御者到河边洗手,竟然在河沙中意外发现了匿踪很久的玉龙子!

宝物失而复得,这让身处恓惶之中的玄宗“视之泫然流泣”。他情难自抑地说:“此吾昔时所宝玉龙子也!”

但不幸的是,后来这个让玄宗从渭水带到成都、又从成都带回长安的玉龙子,竟然被宫内一名猥琐小太监暗中窃走,献给大太监李辅国以求宠信,最后在李辅国藏满珍宝的大木柜中不翼而飞。

传承了唐朝四代帝王的晋阳珍宝,从此人间蒸发。

今天回看晋阳玉龙子故事,忽略掉古人帝王崇拜语境中夸张叙事的添加剂,那么,唐玄宗玉龙子三秦解旱物语的真味儿,还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浓稠的龙文化。

真龙天子唐玄宗携手奋扬鳞鬣的玉龙子,联袂出演大旱逢甘霖的好戏,再次向黎民百姓生动诠释了龙与政治、龙与经济、龙与民俗、龙与道德的关系,也再次使龙这种拥有牛首、鹿角、蛇身、鱼鳞、鳄肢、虎掌、鹰趾、鱼尾特征的神兽从云山雾罩中走出,变得富有体温和可以亲近。

而对太原这座城来说,晋阳宫玉龙子的故事,也从一个饶有意趣的角度,为太原因何别署“龙城”,缀上一片儿闪闪发亮的文化鳞甲。

实际上,国内很多地方都很乐意冠以“龙城”这样的称谓。

徽萧县,在隋开皇三年(583年)就获官方命名“龙城”域名。辽宁朝阳市,更在晋咸康七年(341年)就建有龙城县。

另一个号称“龙城”的广西柳州市,曾在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龙城郡,河东柳宗元谪贬柳州为官时,诗文中就有“只应长作龙城守”的句子。苏常州市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建有“龙城书院”,清乾隆皇帝莅临常州天宁寺礼佛,题有“龙城象教”匾额,常州也有“龙城”名称。

当然似乎谁也早不过肃天水市。

7000年前伏羲氏降生于天水,而伏羲氏始作华夏族龙的图腾,此后才有华夏子孙“龙的传人”一说。那天水称“龙城”,源远而流长,顺理而成章。

必须说,这几座城市和其他一些城市以“龙城”称谓为荣耀,无论依据、源头如何,都只能表明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无可比拟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只能表明“龙”本来就属于中华民族全民共赏的文化象征。

有些论者发表我地“龙城”正宗、他地“龙城”僭越的言论,说到底,是一种把龙文化憋屈在“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的土围子见识,与龙文化综合与兼容的主体精神一点也不搭界。

确实,拥有2500多年还应该更长建城史的古都太原,除了唐玄宗在其《过晋阳宫》一诗中有“井邑龙斯跃”的句子外,显然缺少皇授、官予“龙城”域名或者别署的“有力”记载。

但一座城市的别名,原本就是地域文化自然而然的凝固,根本不需要像地域建制名称那样,取得官方正式的颁授和史实确认。

申城、羊城、蓉城、春城、江城、泉城、石头城等别称,无一例外,都是这些城市自行文化认同和家乡认同的结果。

太原有“龙城”之名,是因为这座城市历史上曾为“汉文龙潜之所,神尧虎变之都”,蕴育和催生了汉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等“真龙天子”;

还因为这里曾是前秦、东魏、北齐、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割据小王朝的帝都、陪都或政治军事基地;

也因为太原府城坐落在龙山和天龙山之麓,晋阳县也在北齐时一度改称“龙山县”……

所有这些,都成为太原冠以“龙城”之谓的历史文化源头。

更何况,唐太宗李世民从晋阳宫内携走、并在唐玄宗手中除掉旱魃的“玉龙子”记载,织密了“龙城”太原与“龙”的联系,也再一次表明太原享有“龙城”别署,确实“晷纬冥合,天人启惎”,既非偶然,也非一厢情愿。

作者:马绍民

编辑:虫子

投稿邮箱:laojiashanx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