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北宋的璀璨星辰,后世的精神灯塔
范仲淹:北宋的璀璨星辰,后世的精神灯塔
一、坎坷少年,立志高远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生于公元 989 年。他的诞生,本应在一个温馨富足的家庭中迎接世间的美好,然而命运却在他两岁时骤然转折 —— 父亲范墉病逝,家道中落,母亲谢氏在贫无所依之下,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随之改名朱说,开始了一段寄人篱下的成长岁月。
在继父家,年少的范仲淹虽衣食有着落,却过早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朱家兄弟生活优渥,肆意挥霍,而范仲淹却因劝诫他们节俭,反遭讥讽:“我自用朱家钱,与你何干?” 这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他懵懂多年的身世之谜,内心的痛苦与愤懑瞬间被点燃,也促使他毅然决然地踏上求学之路,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恢复范姓,重振家族荣光。
公元 1011 年,23 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奔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应天府书院,这座北宋时期的著名学府,藏书丰富、名师云集,犹如一座知识的灯塔,吸引着四方学子前来探寻真理。范仲淹满怀憧憬地踏入书院,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涯。他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过上了 “划粥断齑” 的日子:每日清晨,将隔夜煮好的粥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佐以咸菜充饥;寒冬腊月,手脚冻僵,他仍以冷水洗面,驱散困意,日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解衣就寝。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他不仅研读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兵法谋略,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只为等待一个一鸣惊人、报效家国的时机。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春闱放榜,范仲淹以 “朱说” 之名,高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寒门子弟一朝鱼跃龙门,开启了仕途之路。初入官场,他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事宜。虽官职卑微,却秉持正义,刚正不阿,为百姓伸张冤屈,很快在当地赢得了清廉公正的美名。不久,因政绩斐然,升任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此时的他,终于有了足够的底气与能力,归宗复姓,正式恢复范仲淹之名,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蜕变,也向着心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初入仕途,政绩斐然
初入官场的范仲淹,虽官职卑微,却心怀壮志,每到一处,皆以百姓为念,尽显卓越政治才能。
在广德军司理参军任上,他掌管讼狱事宜,面对复杂的案件与不公的审判,始终秉持正义,刚正不阿。为求得案件真相,他不惜顶撞上级,据理力争,常与知州就案件是非激烈辩论,即便面对太守盛怒,亦绝不退缩,还将每次争辩的内容详细记录于屏风之上,反复揣摩,积累办案经验。在他的努力下,诸多冤屈得以昭雪,当地司法环境焕然一新,赢得了 “治狱廉平” 的美誉。
天禧五年(1021 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两淮地区的官盐贮运及转销。彼时的西溪,濒临黄海,海潮灾害频繁肆虐,百姓苦不堪言。目睹盐灶被冲毁、良田变盐碱地、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范仲淹痛心疾首,毅然上书泰州知州张纶,痛陈修筑海堤的利害,力主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在他的不懈努力与积极奔走下,朝廷终于批准修堤计划,任命他为兴化知县,主修捍海堰。
工程伊始,困难重重,资金短缺、人力不足、技术受限…… 但范仲淹毫不退缩,他散尽家财,亲率四万人投入到艰苦的筑堤工程中。施工现场号子声此起彼伏,工匠们日夜奋战,挑土叠石,加固堰段,内植树木,以确保工程质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修堤过程中,海潮多次汹涌来袭,甚至卷走了百余名民工,工程被迫停工,朝中反对之声也甚嚣尘上。但范仲淹没有被困难击倒,他与滕子京等志同道合之士相互扶持,四处奔走呼号,争取各方支持。
天圣四年(1026 年),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悲痛万分,却仍心系修堤大业,在辞官守丧之际,将工程托付给张纶。张纶不负重托,接任后继续主持工程,最终在天圣六年(1028 年)春,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长堤 ——“范公堤” 横空出世。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海岸线上,“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兴化也从昔日的灾荒之地逐渐走向繁荣。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将范仲淹的功绩铭记于心,“范公堤” 之名流传千古,成为他为民造福的不朽丰碑。
明道二年(1033 年),太后逝世,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他深知谏官之责重大,直言敢谏,无所畏惧。京东、长安、淮河流域大旱兼蝗灾,百姓饥寒交迫,范仲淹奏请仁宗速派使者巡查灾情、慰问灾民,见仁宗无动于衷,他不惜犯颜直谏:“宫中有半天没东西吃,会怎样?如今百姓没饭吃,怎能置之不理?” 仁宗终被触动,派他前往灾区。范仲淹每到一处,开仓放粮、减免赋税、禁止迷信祈雨活动,还将饥民所食野菜带回呈给仁宗,劝诫宫廷勿奢靡。他的言行虽出于忠心,却引得仁宗不悦,不久后,因反对废除郭太后,范仲淹再次被贬为睦州知州。
景祐元年(1034 年),范仲淹被贬至苏州。恰逢家乡水患肆虐,他又马不停蹄地投身治水大业。他仔细勘察地形,精准规划方案,带领百姓疏通河道、修筑堤坝,日夜忙碌在抗洪一线。经过艰苦努力,水患渐息,苏州百姓的生活重归安宁。在此期间,他还展现出非凡的教育情怀。看到苏州学子求学艰难,他毅然决定将准备购置私宅的风水宝地献出,奏请朝廷在此建 “府学”。此后,苏州府学蓬勃发展,成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宋元明清四代,苏州状元辈出、进士如云,半数皆出自府学,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立下汗马功劳。
三、戍边御敌,稳固边疆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 年),原本臣服于北宋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悍然称帝,建国号 “大夏”,史称西夏,宋夏战争一触即发。次年,西夏军队来势汹汹,在三川口之战中大破宋军,消息传至汴京,朝野震惊。值此危难之际,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范仲淹临危受命,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即刻奔赴西北前线,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戍边生涯。
初到西北,范仲淹目睹宋军军备废弛、士气低落,深知若想扭转战局,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顾朝中的反对声音,凭借着 “重文轻武” 政策赋予文臣的极大权力,开始了对西北守军的大力整顿。他首先稳固边防,亲自勘察地形,精心选址,修筑大顺城以遏制西夏军的进犯;同时修葺多个军事要塞,环环相扣,封堵边境,形成一条坚固的防线。他深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派间谍深入西夏境内,打探敌军情报,绘制详细地图,做到对敌军动向了然于心。
范仲淹深知战争拼的不仅是武力,更是后勤保障,故而力主 “屯田久守” 之策。他组织军民开垦荒地,引渠灌溉,种植粮食作物,让荒芜之地变成了塞上粮仓;又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为军队提供充足的肉食与皮毛。为解决兵器不足的问题,他招募工匠,设立军工作坊,打造精良武器铠甲,确保将士们在战场上装备精良。
在军队建设上,范仲淹选将练兵,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他看中狄青出身行伍,作战勇猛,虽没什么文化,却有一颗赤诚报国之心,便对其礼遇有加,不仅送他《春秋左传》,勉励他学习兵法谋略,还多次委以重任。在范仲淹的悉心栽培下,狄青成长为一代名将,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此外,范仲淹还对附近少数民族示义,以朝廷名义犒赏,使得羌族成功脱离西夏,为宋朝效力。
范仲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定实施,随着时间推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庆历二年(1042 年),在定川寨之战中,宋军再次大败,西夏乘胜挥师南下,范仲淹从北部带兵救援,西夏军受到牵制,撤出边境。仁宗对范仲淹大加赞赏,给他加官进爵。随着范仲淹的积极防御政策的有效落实,西北战事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边境逐渐稳固,军民团结一心,再加上军中出现狄青等名将劲旅,使得西夏首领李元昊逐渐认识到以目前西夏国力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而且夏宋之间边境关闭,经贸交流也已断绝,使西夏不仅失去了经济收入,而且国内的粮食、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奇缺,物价昂贵,国内矛盾日益加剧。在这些情况之下,1044 年,夏宋双方最终达成 “庆历和议”,西北安定。范仲淹在这场边境战事中展示出了绝佳的军事才能,可以算是文能提笔,武能下马的一代儒将。他的表现为他之后的 “庆历新政” 的改革赢得了机遇,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青史留名。
四、庆历新政,改革先锋
庆历三年(1043 年),宋夏局势缓和,仁宗将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干能臣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范仲淹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之职,迎来了仕途的巅峰时刻,也开启了一场震动北宋朝野的改革 —— 庆历新政。
彼时的北宋,看似繁华昌盛,实则内忧外患。朝堂之上,官员冗滥,恩荫泛滥,无能之辈尸位素餐,行政效率低下;科举取士重诗赋、轻策论,选拔出的人才往往空有文采,缺乏经世致用之能;地方吏治腐败,官员贪污受贿、盘剥百姓之事屡见不鲜。边疆之外,辽与西夏虎视眈眈,宋夏战争虽暂告一段落,却损耗巨大,军费开支如流水,百姓赋税沉重,苦不堪言;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宋仁宗赵祯深感王朝危机四伏,决意改革,而范仲淹,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范仲淹久历官场,深知积弊所在,他应仁宗之命,深思熟虑后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系统地提出了十条改革纲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诸多领域,旨在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吏治改革方面,他主张 “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吏政绩,打破论资排辈的升迁旧制,让有能者破格提拔,无能者黜退;“抑侥幸”,大力限制恩荫制度,减少官员子弟凭借特权轻松入仕的现象,为寒门子弟开辟晋升之路;“择官长”,选派精明能干、公正廉洁之士担任州县要职,并定期考察,确保地方治理清明;“均公田”,合理分配职田,保障低级官吏的经济待遇,使其能廉洁奉公,避免因生活困窘而贪腐。
科举教育改革上,他倡导 “精贡举”,变革科举考试内容,从重诗赋转向重策论,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义的理解与治国方略的见解,同时大力振兴官学,培养实用人才。军事上,提出 “修武备”,建议部分恢复府兵制,于京城附近招募强壮男丁,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习武,既能节省军费开支,又能增强军事储备。经济民生领域,力主 “厚农桑”,鼓励各级官员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减徭役”,合并精简基层机构,裁撤冗余差役,减轻农民负担,让百姓安心劳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覃恩信”,要求朝廷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取信于民,如减免赋税、赈灾救济等诏令必须严格执行;“重命令”,强调朝廷政令务必严谨审慎,一经颁布,不得随意更改,确保权威性与稳定性。
仁宗对范仲淹的奏疏颇为赞赏,大部分改革措施得以颁行全国,“庆历新政” 就此拉开帷幕。一时间,朝廷上下气象一新,官僚机构精简,尸位素餐者纷纷被罢黜,贤能之才得以崭露头角;科举考试新风渐起,实用议论文备受重视,学子们纷纷钻研经世之学;各地官学蓬勃发展,教育氛围日益浓厚;百姓徭役减轻,负担缓解,对新政满怀期待,仿佛看到了国家复兴的曙光。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荆棘丛生,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如同捅了马蜂窝,瞬间激起强烈反对。他们暗中勾结,散布谣言,污蔑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妄图专权;在朝堂之上,对新政措施百般阻挠,鸡蛋里挑骨头,寻找一切机会攻击革新派。宋仁宗耳根子渐软,在保守派的舆论攻势下,开始动摇,对新政的支持力度逐渐减弱。
庆历五年(1045 年),随着杜衍、韩琦、欧阳修等革新派骨干相继被贬出朝,范仲淹心灰意冷,自请外放,新政在一片叹息声中宣告失败,历时仅一年零八个月。这场改革虽如昙花一现,却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短暂而耀眼,为北宋的后续变革埋下了伏笔,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
五、文学成就,传世流芳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北宋文坛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其文学成就斐然,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瑰宝。
他的散文创作,以政疏、书信和游记居多,作品立足现实,针砭时弊,逻辑严密,极具说服力。如《上政事书》洋洋洒洒,剖析时政利弊,提出改革主张,天下传诵;《灵乌赋》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呐喊,展现出古代哲人追求自由的精神,振聋发聩;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是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融合,境界超凡脱俗。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挥毫泼墨,描绘出洞庭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的壮阔景象,又借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的悲喜变化,引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古仁人之心,进而发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震天浩叹,这一伟大思想如黄钟大吕,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担当作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名句。
在诗歌领域,范仲淹存世 305 首诗作,内容广泛,涵盖言志感怀、关注民生、纪游山水、咏物寄兴等诸多方面。他继承孟子 “浩然之气”,融合曹丕 “文气说”、陆机与钟嵘 “感物说” 以及 “天人合一” 诗学思想,主张 “范围一气”“与时消息”,批判宋初诗坛盲目模仿、无病呻吟之风,强调诗歌要忠实于生活现实,反映时事。其诗作诗意淳厚,语言质朴,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以文为诗、议论化倾向明显,同时巧用白描与叠字,展现出与白体、晚唐体、西昆体截然不同的风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关键一环,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范仲淹词作虽仅存世五首,却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开拓之功。北宋前期,词坛多以艳情为主题,风格柔靡。范仲淹异军突起,其词作内容与风格丰富多样。
《渔家傲・秋思》以雄浑笔触描绘边塞风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展现出边疆的苦寒与战士们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志,开创了宋词边塞词之先河,成为豪放词的先声,对后世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影响深远;《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抒发羁旅思乡的深沉愁绪,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风,别具一格;《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题材宽泛,或读史有感,或咏景寄情,展现出豁达超脱的心境,契合北宋前期词坛衰变过程,又带有独特的个人印记;《御街行・秋日怀旧》则融入细腻情感,书写艳情却不落俗套,以宏大时空背景为衬托,改变了宋人创作观念,推动词坛风气转变。
范仲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诗文并茂,词赋俱佳,革新文风,为北宋文学的繁荣昌盛立下不朽功勋,其作品如熠熠星辰,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供后人瞻仰、学习、传承。
六、高风亮节,后世楷模
范仲淹一生,历经坎坷,仕途跌宕,却始终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其高尚节操和伟大精神成为后世楷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他生活节俭,虽位居高官,却清苦自持,“非宾客不重肉”,所得俸禄常接济亲友、救助百姓,以至于死后家无余财,入殓时连一件新衣都没有,丧葬费用全靠友人凑集,真正做到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个人得失荣辱置之度外,以天下为己任。
在教育方面,范仲淹堪称一代宗师,他重视教育,广兴学府,培养人才无数,为北宋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子,更为后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诸多书院以他为榜样,传承育人之火,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
在为人处世与家风传承上,范仲淹以身作则,谦恭自律,不营私利,常告诫家人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其言传身教,使得范氏一族家风清正,子孙皆守其家法,代代相传,为世人所称道。
回顾范仲淹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以政治家的睿智、军事家的果敢、文学家的才情,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思想光辉穿越时空,照亮了后世无数人的前行之路,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能从范仲淹的人生历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激励自己胸怀家国、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范仲淹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永载史册,熠熠生辉。
-
- 傅彪儿子傅子恩:在冯小刚和葛优的关心中长大,爸爸你可以安息了
-
2025-07-16 14:55:29
-
- DeepSeek爆火!普通人的逆袭机会来了?
-
2025-07-16 14:53:14
-
- 小心说金庸52:玉真子在书末为什么敢挑战穆人清
-
2025-07-16 14:50:59
-
- 湖南穷小伙吴永宁,为挣钱给母亲治病,攀爬高楼拍摄极限视频坠亡
-
2025-07-16 14:48:44
-
- 追溯西沙群岛的历史,竟然与一个消失的神秘古国有关!
-
2025-07-16 14:46:29
-
- 三星因ChatGPT泄露芯片机密
-
2025-07-16 14:44:14
-
- 怡宝矿泉水‖怡宝历史与发展
-
2025-07-16 14:41:59
-
- 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影片,值得收藏!
-
2025-07-16 14:39:44
-
- 南明悲歌:隆武帝朱聿键,生不逢时的壮志帝王
-
2025-07-16 14:37:29
-
- 欧洲中世纪十大最美教堂全在这了
-
2025-07-16 14:34:20
-
- 为何算命先生明明不认识你,却能知道你的家庭状况,他真的有神通
-
2025-07-14 20:51:19
-
- 四川川西毕棚沟游玩攻略
-
2025-07-14 20:49:04
-
- 母猪疫苗免疫程序的确定,拒绝盲目照搬,要因地制宜
-
2025-07-14 20:46:49
-
- 巨人杀手——禚中华
-
2025-07-14 20:44:34
-
- 2024泰山学院录取分数线及位次一览:河南考生2025填报参考
-
2025-07-14 20:42:19
-
- 什么是华人、华侨、华裔?本质上有什么区别,看完你就懂了
-
2025-07-14 20:40:04
-
- 磨丁:具有南亚风情的夜生活
-
2025-07-14 20:37:49
-
- 明天起!我市新增1列高铁!附最新高铁列车时刻表~
-
2025-07-14 20:35:35
-
- "李宗翰:一位深情演绎生活的演员,用角色感动人心"
-
2025-07-14 20:33:19
-
- 郭平社来榆林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活动
-
2025-07-14 2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