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亶望四招瞒过乾隆帝,但终难挡和珅神助攻,一省贪官全被拿下
王亶望四招瞒过乾隆帝,但终难挡和珅神助攻,一省贪官全被拿下
王亶望贪污案就是众所周知的甘肃捐监冒赈贪污大案。经查,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省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共捐银15094750两,王亶望等贪官合计侵贪赈银2915600两(查实的),还有所谓的捐监粮食也是有名无实,就连平时国库应该存储的正项存粮也是亏空。
身为甘肃布政使的王亶望,是怎么搞出这么大贪污案的?
原来,王亶望为首的贪污案源于清朝的捐监做法。
捐监就是让有钱人给国家出粮食,国家给捐款人一个监生之类的高级身份,这能让有钱人变得既有钱又有头脸。这个做法于顺治初年实行,当时用来解决军队支出不足等问题。顺治时期是应急做法,到康熙朝后慢慢形成定制。乾隆三年(1738),各省则用捐监办法,来增加各地常平仓的积贮粮食。这样在平时可以用来平抑市场粮价,在灾时可以用来赈灾,让常平仓能真正发挥作用。乾隆年间初期,每年报捐到户部的京捐银就达30多万两。
虽然捐监做法渐渐成了常平仓存粮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捐监做法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很难监督,因此各地实行过程中弊端丛生,因此一度停止了。甘肃的捐监做法也于1766年停止了。
但是,这事难不倒王亶望。为了捞钱,王亶望发挥出了他的“能力”,使出四招大搞贪污和反侦察。
第一招,申请重开捐监。
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亶望到任甘肃布政使,就向朝廷申请,说甘肃土地贫瘠,百姓经常需要救济,而常平仓总是不够,因此需要重开捐监。乾隆帝认为说的有理,就同意了。
朝廷同意了就好办了。接下来,王亶望继续发挥。
第二招,“本色”转“折色”。
本来捐监向朝廷缴纳的是粮食,这叫“本色”。因为常平仓平抑粮价和救灾功能,都需要粮食本身这个实物。尤其发生灾荒的时候,如果没有粮食只有银两,那再去采购粮食运回来,估计灾民都饿死了。但是,王亶望本意是为了贪污。粮食单位体积价值低,哪如银两携带藏匿方便呢。朝廷批准复开捐监时,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亶望则把这43石粮食改为折银47两,再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要捐银55两。这样,“本色”转“折色”,监粮一下子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了。
第三招,拉拢官员集体“冒赈”。
钱收上来了,还得想办法把它从朝廷的公库转入私囊。这依然难不倒王亶望。捐监的收入,主要用途是平抑粮价和赈灾。平抑粮价不好操作,但赈灾呢?
甘肃自然气候条件差,干旱、土地贫瘠,以这个名义向朝廷报灾,然后申请用常平仓的“粮食”赈灾,这么一转手,钱就从公库转入私囊了。王亶望就是这么干的。他拉拢下属,分派“灾荒”任务,假冒灾荒,然后再赈灾,实则大家一起分赃。就这样,甘肃各州县官员,无一不参与冒赈贪污。
王亶望这么几招操作下来,甘肃省上至陕甘总督勒尔谨,下到县级官员,皆大欢喜。
乾隆帝是怎么被骗的?
王亶望在1774年八月份到任后,大手笔操作捐监事宜。账面上看,王亶望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收捐监“粮”八十余万石。乾隆帝得知此事以后,非常高兴,还勉励王亶望,希望他不要“始勤终怠”。
但乾隆帝也有所怀疑,便向勒尔谨提出了几个疑点。比如,这么短的时间内在穷地甘肃收上来那么多粮食,哪来的?有没有引起粮价上涨?勒尔谨则回奏说,王亶望奏报时没有将开捐的日期标注清楚,并强调都是从一些商人手里收购的粮食。勒尔谨最后还说,捐监既给富人为朝廷贡献的机会,又能给朝廷每年省下百万帑金,实在是公私两便的大好事。
当时甘肃省常平仓储粮额定在五百一十九万石,王亶望短时间收上来八十万石,的确不少。乾隆皇帝处于两难之中。他担心官员们会将捐监折色渔利;但由于甘肃省仓储缺额日益严重,万一有战事要用兵或是出现饥荒,对于国家的统治来说都是严重的威胁,无奈之下乾隆帝只能对勒尔谨和王亶望勤加嘱咐,让他们妥善处理。我们看到,乾隆帝在防止贪腐和国防赈灾两方面权衡,最终以大局为重,选择相信他的官员们。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五月,王亶望又向朝廷奏报了甘省捐监的大好情况,乾隆帝很开心,并认定甘省自身已经解决了仓储缺亏的问题,无需再另外采买,即可足备灾赈。
乾隆帝打算嘉奖王亶望,但他还是多了一个心眼,特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去对甘肃省监粮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袁守侗查完回报:“均系实贮”,乾隆帝因此放心地嘉奖王亶望,将其升任为浙江巡抚。
前面说了,王亶望的捐监都被折色成银子被他们冒赈分掉了,那么官库里的粮食是哪来的?还是说乾隆帝的这位特派员也被收买了?
原来,王亶望此时使出第四招,空仓架木板,使得“粮仓满囤”。
刑部尚书袁守侗去粮仓查验时,王亶望早已安排人在粮仓做手脚,在下面铺架木板,搭成高高的粮堆形状,在木板上面敷撒上谷物,就显得粮仓满囤了。结果袁守侗果然被骗,最终导致乾隆帝也被骗。
对苏四十三起义的镇压受挫,意外牵出粮库亏空
王亶望带头,搞这种大面积(全省官员)长时间(持续数年)的贪腐案件,不怕从上面派人来查,上面来人则可以提前做准备啊。最怕的就是意外事件,意外则无法遮掩。结果意外还是发生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甘肃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廷当地官员的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乾隆皇帝唯恐兰州不保,急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进剿。数万大军汇集到省城,军费兵饷竟然成了大问题;官军因此不能迅速镇压起义。乾隆帝震怒,很快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间甘肃地方官员惶惶不可终日。
乾隆帝此时派出他最信任的和珅赴甘肃,督促镇压起义,同时查处甘肃官员有无贪腐。结果,和珅却成了促使甘肃贪腐大案被彻查的“神助攻”。
和珅到兰州后,接替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请和珅为其指点迷津。结果正是和珅给他出的“好主意”,让案子逐渐坐实。和珅让王廷赞交出一些银子,一部分作为兵饷,一部分赈济贫民,这样可以博得乾隆帝好感,还能掩人耳目。王廷赞听后照办。主动向乾隆帝上奏。奏折说:“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结果这反而引起了乾隆帝更大的怀疑。乾隆帝认为王廷赞只是穷省甘肃的藩司,怎么能有这么丰厚的家产呢,于是下令彻查。结果,甘肃折捐冒赈大案终于浮出水面。
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乾隆帝派人彻查王亶望等人。六月二十日王亶望被押解赴京审查。到京后经过多次审问,王亶望才供出甘肃捐监冒赈案的实情。乾隆帝震怒,对涉案人员严加处理。当年七月三十日,乾隆帝下谕,将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令自尽,王廷赞绞监侯;最终前后处死的官员多达56人,流放的有46人,当时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
结束语
专制王朝时代,在反对贪官这件事上,最高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立场是一致的。皇帝要保王朝持久,就要做到得民心,而贪官是毁坏王朝民心的。老百姓想日子过好点,贪官也是他们的敌人。
但是,皇帝和百姓对贪官的态度也是有区别的。皇帝有时因为特别宠爱某人,就会纵容其贪腐,比如乾隆帝对待和珅就是这样。而老百姓对贪官则是坚决反对的。
在古代,因为没有制度化的反贪机制,也缺乏有效执行的手段,再加上皇帝的纵容,最终导致贪腐成为王朝的不治之症。要不是发生了一场起义反清事件,甘肃贪腐大案会不会浮出水面都不一定。
-
- 丽水天价知了引轰动!400元一斤还抢不到,旺季一天卖四五百斤!
-
2025-07-27 16:59:05
-
- 演员谭凯:51岁仍未婚,有北京户口却选择定居青岛,他后悔了吗?
-
2025-07-27 16:56:50
-
- 农村以前有种叫“狗婆蛇”,它生有四只脚,不知你还记得吗?
-
2025-07-26 02:14:30
-
- 超大城市发展背后的政策红利和挑战
-
2025-07-26 02:12:16
-
- 彭佳慧前夫首发声 婚变添“疑云”
-
2025-07-26 02:10:01
-
- 吉利年内将推两款“超醇电混”新车,甲醇汽车迈向新征程
-
2025-07-26 02:07:46
-
- 行书 牡丹系列诗 (二十五)
-
2025-07-26 02:05:31
-
- 处暑图片大盘点1
-
2025-07-26 02:03:16
-
- 妺喜:“红颜祸水”第一人
-
2025-07-26 02:01:01
-
- 打卡固德威,中国逆变器龙头企业
-
2025-07-26 01:58:47
-
- 安徽省幼儿园园长摇篮: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2025-07-26 01:56:32
-
- 15本灵异鬼怪文长评精推,不到最后不知其真相,谁才是最后大boss
-
2025-07-26 01:54:17
-
- 孕晚期胎儿发育过程图
-
2025-07-25 14:47:46
-
- 罗晋是一位中国著名演员和歌手
-
2025-07-25 14:45:31
-
- 公博古钱币评分标准,以及分类
-
2025-07-25 14:43:16
-
- 竟然有人说年轻时候的利智不漂亮!当年可是香港四大美人之一呢!
-
2025-07-25 14:41:01
-
- 董维嘉的演艺生涯暗藏何种关键转折,成就如今的她?
-
2025-07-25 14:38:46
-
- 东北日常方言大全(二)
-
2025-07-25 14:36:31
-
- "创业80万元开面馆,6天倒闭预亏六七十万元!年轻人的冲动投资
-
2025-07-25 14:34:16
-
- “汉语盘点2024”揭晓!十大新词、流行语、网络语等
-
2025-07-25 14: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