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他是“周卫国”原型,从国军到共军,之后咋样了

2025-08-05 20:19 来源:瓮透网 点击:

他是“周卫国”原型,从国军到共军,之后咋样了

他是“周卫国”原型,从国军到共军,之后咋样了

国民党军队有个传统:打仗不如内斗,抗日不如反共。黎原,偏偏从这种环境里杀出了一条血路,还干出了点“出格事”。

黎原,原名关俊彦,黄埔军校出身,国民党军官起家,后来却投奔了共产党。这一转身,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也让他成了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风云人物。最具争议的是,他从国军排长干到志愿军副军长,经历了抗日、内战、朝鲜战场的多重考验,战绩显赫。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受过国民党正规军事教育、出身“正统”的军官,会毅然决然地背弃老东家,把命运交给共产党?这背后,原因可不简单。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无能

黎原在黄埔军校接受的是三民主义教育,刚开始对国民党抱有很高的期待。他觉得这是一支为民族、为国家的军队。真正参军后,他发现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打个比方,国民党军队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大家族:上层腐败成风,指挥官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中层昏庸无能,动不动就搞派系斗争;基层士兵呢,吃不饱、穿不暖,士气低迷。黎原亲历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前线官兵拼死抵抗,但高层的指挥却漏洞百出,最终一败涂地。这种烂泥扶不上墙的军队,怎么可能扛得住日本人的炮火?对比之下,共产党那边虽然装备差,但纪律严明,目标明确,显然更有希望。黎原的失望,完全可以理解。

2. 个人信仰的觉醒与环境的影响

在黄埔军校期间,黎原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这让他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真正让他彻底转变的,是国共两党的差距。共产党讲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而国民党却是“攘外必先安内”,抗战前还忙着清剿红军。黎原在战场上看到的,不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党派,而是一支为了党派利益牺牲民族大义的军队。再加上他后来结识了董必武,这位资深共产党员对他影响很大。在董必武的引导下,他直接投奔了延安。可以说,黎原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思考后的结果。他发现,共产党更符合他的理想。

3. 战争中的个人表现与价值认同

黎原并不是一个空有理想的书生,而是一个实打实的战士。他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射击精准、冲锋在前,日军对他是闻风丧胆。但问题来了:他打得这么好,换来的却是国民党内部的排挤。相比之下,共产党那边的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延安时期,黎原不仅得到了重用,还在三五九旅的南泥湾大生产中展现了组织才能。从战斗到生产,他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展现,更重要的是,他在共产党找到了归属感。对于一个追求理想的人这种认同感是无价的。

【点评】

黎原的选择,其实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缩影。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信仰和环境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国民党到共产党,再到朝鲜战场打破美军神话,黎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选择并不是草率的。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忠诚或背叛来评判,毕竟,历史的洪流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