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故居,梅州儒宅之一,尽显风雅之气

2025-11-03 09:26 来源:瓮透网 点击:

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故居,梅州儒宅之一,尽显风雅之气

提起中山大学,家喻户晓,大名鼎鼎。但如果有人说起邹鲁是谁,即使是我们邹氏家族本族的人知道的也应该不多。其实作为国民党元老人物的邹鲁与中大关系密不可分。

邹鲁(1885年—1954年)原名澄,字海滨,号澄庐主人,广东大埔人。1902年起,邹鲁就读韩山书院、广东法政学堂。后加入同盟会,参与多次反清起义。1923年,邹鲁任广东省财政厅长,次年筹办广东大学(即中大前身)并担任首任校长。

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是邹鲁在新建中山大学石牌新校区时所秉承的建校宗旨,也是他一生中对自身、对教育、对救国所秉持的理念。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立志救国救民,邹鲁先生就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一员。

他是客家之子。出生于大埔县茶阳古镇的他,深受客家文化的熏陶,信守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观,认为教育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关键,更是救国救民的根本。

1932年2月1日,邹鲁就任中大校长

他是教育巨子。作为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办者、1949年以前国立中山大学历任校长中任期最长者,他为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使国立中山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国立大学中的名校之一。

他是爱国君子。为配合抗战的需要,他身体力行领导并参加师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以期达成学生在国难时期保家卫国的人才培养目标。

邹鲁在任中大期间,曾培养毕业生近5000多人,学子散于世界各地,他曾有诗曰:“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2004年9月18日,为庆贺中大80周年校庆,邹氏后人邹永先、邹方女等将他们珍藏的邹鲁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大,其中有邹鲁书信、照片、印章及其手书《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和《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后记》拓片等。这些珍贵文物一直在中大图书馆的“邹鲁校长纪念室”里展出,这是对这位两度执掌中大、为中大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校长的最好纪念。

位于大埔县茶阳镇的邹鲁故居如今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邹鲁故居始建于清代,一正四横格局,内部共有房间24个,整体上呈殿堂式风格,外观大气典雅,细节尽显文化人的风雅之气,是梅州儒宅之一,也是当时的“豪宅”级建筑。

走进邹鲁故居,可以看到“从客家之子到教育家”字样的邹鲁生平专题展,通过图文等形式介绍邹鲁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邹鲁故居原名“椿森第”,是邹鲁为了父母,而在邹寿居的基础上重建的,建筑物的大门上有“寿庐”字样。

由于年久失修,故居的墙面、木屋架、门窗、楼梯等已经严重损坏,2025年五月下旬大埔县对“椿森第”建筑整体进行修缮。经过几个月的紧张修缮,如今故居墙面、门窗、屋瓦横梁都已经焕然一新。

修缮一新的椿森第保留着传统客家民居的原有风貌,大门两侧的人物、山水壁画依稀可见,梁上木雕麒麟、大象栩栩如生,梁枋彩绘精美绝伦。

走进椿森第,内部已基本完成布展,邹鲁的一生向人们徐徐道来。

邹鲁一生于中国文化教育贡献甚大,希望宗亲们有时间都能来邹鲁故居参观,了解一代教育伟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