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从伦敦到平壤再到莫斯科:这个英国特工如何让带英破防?

2025-10-16 13:02 来源:瓮透网 点击:

从伦敦到平壤再到莫斯科:这个英国特工如何让带英破防?

(本文为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独家稿件)

2006年9月,一场漫长的官司在欧洲人权法院迎来了终审,从1991年官司开始到最终宣判,这场官司已经打了足足十五年。

之所以这场官司如此漫长,是因为被告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在终审中,法庭宣布——被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赔偿给原稿7000英镑的损失,原因是英国政府非法冻结了原告的版税。

宣判公布后,带英的律师当场暴怒抗议,对判决表示不满。法官只能遗憾的表示,这是人权法院,没支持原告的8万英镑的全额赔偿已经很不错了,你们英国又不差那7000英镑,本身这事儿你们也不占理认了吧。

英国律师们大怒,我们差的是那点钱吗?我们是对人不对事!我们要是给这个人赔一分钱都是在打英国的脸,冻结版税算什么?我们带英跟他不共戴天!给乔治布莱克赔钱,这还有天理吗?!

乔治布莱克证件照

非典型犹太人

1922年的双十一,乔治布莱克降生于英国伦敦。父亲阿尔伯特本来是一个不信犹太教的土耳其犹太商人,在为带英服役几年后获得英国国籍。由于年少多金而且长得也比较宝相庄严,阿尔伯特成功在荷兰拐到了自己生意伙伴的女儿凯瑟琳,生下小布莱克后,阿尔伯特带着妻子儿子来到荷兰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大萧条的到来,阿尔伯特的生意破产,又气又急之下,他在小布莱克13岁那年撒手人寰。好在凯瑟琳是位坚强的女性,为了维持生计,她带着儿子前往开罗,去那个通辽宇宙的交汇之地去投奔自己的姐姐。

凯姨妈之所以带着布蟠来到开罗,是因为凯瑟琳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埃及银行家,家境十分优渥。而大姨家对这个外甥也极其照顾,他们为布莱克缴纳了昂贵的学费,让小布莱克在埃及可以享受比荷兰更好的教育条件。在开罗,小布莱克倒是没有看到维尔特骑着驴散发福音(双方相差几十年),但是他结识了比自己大八岁的表哥亨利.库里尔,这个表哥与布莱克感情非常好,作为大银行家的儿子,库里尔的成长也确实没让父亲失望,长大后一手创立了埃及共产党,手下的一批小弟还是纳赛尔的重要帮手,事实上,库里尔还有个表哥叫尤金尼奥库里尔,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

在表哥的影响下,布莱克第一次接触了共产主义,只不过他当时对共产主义毫无好感,因为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对无神论非常抵制。1939年,小布莱克到了上大学了年龄,母亲凯瑟琳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中犹豫良久,最终选择了伦敦大学,带着儿子回到了英国。

在1939年,在英法之间选择去英国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随着1939年秋季德国闪击波兰,英德关系越来越差,凯瑟琳在评估了形势之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智熄的决定——英国现在已经不安全,咱们还是回欧洲大陆吧。

于是,凯瑟琳带着儿子回到了荷兰,因为她觉得荷兰是中立国,肯定受战争影响较小。

可是,在小胡子面前谈中立国,属实有点鸭子睁眼——duck不闭了。1940年5月10日,纳粹闪击荷兰。对于这场战争,布莱克母子表示情绪稳定。他们觉得我们荷兰虽然菜了一些,但是抵抗个把月等待英法援军应该还是足够的,布莱克为了支援战争,还跑到大街上发了不少抵抗纳粹的传单,就等着英法天兵一到德军抱头鼠窜了。

然后,5月14号,荷兰就投降了。战乱中凯瑟琳和儿子失联,只身跑回了英国。布莱克虽然困在了荷兰,但也没觉得有啥,他认为荷兰虽然靠不住,但法国肯定还是坚挺的,用不了多久应该就能打回来,自己等一等就好了。

一个多月后,他意识到,法国打回来的可能性不太大了。这下17岁的布莱克可危险了,一个犹太人,还上街发过传单,党卫军毫不客气的把他扔进了集中营,好悬没把他打死。

好在当时在战场上顺风顺水的纳粹对犹太人还有一丝空隙,在关押布莱克的小集中营里,一个荷兰看守良知未泯,以他尚未成年又是英国籍为借口,把他给放了。

按说,能从集中营里逃出生天,布莱克应该第一时间跑回英国吧?结果不是。

在目睹了纳粹的肆意杀戮后,为了报复纳粹,同时也为了陪伴年迈的外婆,十七岁的布莱克决定就地加入抵抗荷兰组织。荷兰抵抗组织看他年龄小,不敢让他上前线,只让他做一些传递消息之类的工作。

可是,随着战况不断恶化,纳粹对荷兰的统治越发残酷,对纳粹怀有彻骨仇恨的布莱克一直想要直接参战,可是荷兰的抵抗军一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终于,在外婆去世后,血气方刚的布莱克无法再忍耐,他决定去英国碰碰运气,没准那边能直接收了我呢?

带英征兵的严苛程度,相信看过维尔特故事的朋友都已经有所耳闻。很快,乔治布莱克就收到了录用通知,而且,由于他的笔试和面试成绩都非常棒,1943年10月,他作为优秀新兵被派往朴茨茅斯海军基地接受训练。

1943年在海军

受训期间,布莱克非常努力,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名列前茅,训练都没结束,就获得了海军少尉的军衔,正当一颗带英新星即将冉冉升起时,一个项目打断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水下测试中,英军发现地表成绩优异的布莱克水下反应极差,由于特殊体质,他下潜到达一定深度就会昏迷,这还当个屁海军啊?但是不当海军没关系,此时的布莱克都已经训练一年了,这一年的功夫算是白费了。

正当布莱克非常惆怅的时候,一个神秘的组织找了上来,希望他入伙,并且保证,肯定能给布莱克机会让他直接抗击纳粹。

有这种机会,布莱克自然欣然接受。相信到了这里大家也能猜到是什么组织,跟诏安贝坦尼一样,这个组织也是英国情报机构的一部门,它的名字叫军情六处。

特工上线

在被六处招纳后,布莱克也曾经问过自己的上级,您看中我哪了?上级闪烁其词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创始人卡明爵士和您一样被海军扫地出门吧?区别只在于他是不能晕船,你是无法潜水。

跟着六处,布莱克艰苦训练,他依然成绩优异,就等着学成出师反攻大陆,然后在他紧张训练几个月后,他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

你想想看,布莱克1943年跑到英国,在海军训练一年多就到了1944年末,再到军情六处训练几个月,他这边还没毕业,希特勒就毙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了属于是。

这下,本来日子过得有奔头的布莱克一下子无所事事了,军情六处看布莱克实在闲的没事,他们非常重视这个杰出的年轻人,所以六处的领导拍板——这孩子是个人才,不能让他荒废大好青春,这样吧,你去剑桥大学,学学俄语吧。

1945年在六处

咱就说,冷战中英国被苏联渗透到遍地都是小奉先,这事绝不是苏联自己有多大的能耐,真是英国和苏联双向奔赴,六处的领导觉得,这么优秀的人才必须得学俄语,这样才能在对苏工作上发光发热。只能说,他们但凡有点脑子,也不至于一点脑子也没有啊。

在剑桥苦学两年俄语后,布莱克倒是也没投共,只是开始钦佩俄罗斯人的战斗精神和消灭纳粹的功绩。1948年10月,布莱克在剑桥毕业,然后领导给了他一项真正的重任——去韩国首都汉城担任英国使馆的副领事,主要负责收集朝鲜、中国和苏联的情报。

带着上级的期许,布莱克来到了刚刚独立的韩国,然后就有强烈的不适应感。

不适应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当时的韩国只能看傻狍子呲牙,而是因为布莱克极其鄙视腐朽的李承晚政权。韩国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让长期处于欧洲的布莱克震惊了,他惊讶于在这样一个满地乞丐的国家居然还有政客舔脸自称文明人。

在他得回忆录里,他说自己无法想象那些衣着考究的达官显贵们如何能无动于衷的穿过那些一贫如洗的乞丐们昂然走进灯火通明的餐馆。 虽然身为外交官,但布莱克无法压抑自己的愤怒,他公开声称李承晚就是个法西斯兼贪污犯,这就是个反动政权。

结果没过多久,布莱克感觉自己就要看到李承晚政权的解体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十万韩军齐卸甲,竟无一人是欧巴,人民军仅仅用了三天就攻克了汉城。亡命狂奔的李承晚连自己都顾不上了,自然也没通知各国大使馆,布莱克他们就这样被留在了汉城,这些外交人员也没有武装,布莱克只能与别人一起跟风投降了,简称风投。

本来,朝鲜人也没为难英国大使馆,只是要求他们降下英国国旗避免误伤,躲在大使馆里就行。要说关键时刻还是英国政府给力,他们在没有撤侨的情况下直接对朝鲜宣战了,这下大使馆里的英国人一下子从中立人员变成了敌国外交官,朝鲜人民军只能把他们统统抓到了平壤。

在朝鲜被俘期间

不过,到了平壤后朝鲜人也没有虐待布莱克一行人,他们被安排在一所大学居住,三餐按时供应。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50年9月,直到麦大帅展现了人生中少有的高光时刻,美军的仁川登陆大获成功,平壤不再安全。此时朝鲜人民军开始把布莱克等人往北转移,送到鸭绿江边的龙岩浦看押。

但即使战况迅速恶化,布莱克等人也没遭到虐待,时不时还有香烟抽。随着朝鲜人民军的兵败如山倒,联合国军的兵峰抵达了鸭绿江岸,而这成为了布莱克一生的转折点。

在鸭绿江边,布莱克亲眼目睹了美军飞机疯狂轰炸那些全是妇孺老幼的村庄,乃至过江轰炸尚未参战的中国。这种暴行给了布莱克巨大的精神冲击,他在回忆录里写道“那些村庄中根本没有年轻人,他们都已加入军队,针对这样的目标毫无战争价值,只是一种野蛮的发泄而已”。在目睹了美军对中朝两国的轰炸后,乔治布莱克对自己的立场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中,他开始怀疑自己所服务的一方是否代表正义。

此时,苏联人送来了一点精神食粮。1951年春天,苏联驻朝鲜大使馆可能是怕这帮俘虏无聊,随着食品带过去一包书,不过也只是随手找了几本书而已,所以,在给英国大使馆的书里,只有一本书是英文的,剩下的全是俄文。

那本英文书,是小说《金银岛》,他迅速被穷极无聊的英国外交官们疯抢。而俄文书则被布莱克独享,巧合的是,这几本俄文书,是全套《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国家与革命》。

在反复翻阅了这几本书后,在这个接近于通辽指定龙场的战俘营里,乔治布莱克的思想开始激烈的碰撞。他了解了共产主义的原理,认为这个理论既可行也可靠。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布莱克创造性的把基督信仰和共产主义给兼容了,自己琢磨出了解放神学的原理。他认为,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就是基督教里的地上天国吗?这两套理论就是殊途同归呀!在1951年的某个深夜里,乔治布莱克完成了自己的思想闭环,他认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人类的唯一方法,在鸭绿江边,他悟了!

爷投共了!

在经过这样的思想斗争后,布莱克的选择大家也能猜到——爷投共了。

但是,决心已下后,布莱克盘算了一下自己该如何行动。

布莱克认为自己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是战后留在朝鲜,帮助他们重建国家;可是由于语言不通,这条路迅速被否定。

第二条是回英国加入共产党,每天写稿登报打打嘴炮,可是他感觉这条路同样没什么意义。

那么,就只剩下第三条路了。

第三条路,是利用自己的特工身份,给共产主义阵营提供情报,挫败资本主义的阴谋。

1951年秋天的某个深夜,布莱克走出自己的卧室,朝鲜人民军对他的管理相当宽松,他可以自由散步,他悄悄走到看守军官的窗前,递上了一张纸条。

好在,布莱克不是典型的英国人,没有搞贝坦尼那种交付流程。纸条内容很简单,用俄文写着“我想找苏联驻平壤大使馆的人单独谈谈”

在谨慎的观察了六周后,苏联方面终于同意了会面,苏联滨海边疆区的情报负责人亲自跑去面会见布莱克,出于对英国人表达婉转的印象,这位官员客气的询问,有什么是我能帮忙的呢?

然而,布莱克直入主题。他非常直率的表示自己是军情六处的特工,我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愿意跟你们合作,但是我有三个条件。

第一,我只提供针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的情报,绝不涉及其他任何国家;

第二,我不会为我的服务收取任何金钱和物质奖励,希望你们不要侮辱我;

第三,为了保密,我在此地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像对待其他囚犯一样对待我就好。而且,不要要求我揭发任何我身边战俘的行为。

苏联情报官员仔细的把这些要求记录了下来,又详细询问了布莱克的背景,然后默默的走了出去。

几个小时后,这名官员再次回到屋子,握住布莱克的手表示,自己之前是出于谨慎才不得不多加审查的,苏联欢迎任何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您的条件我们全部接受,当您返回英国后,我们会在恰当的时机与您联系。至于保密问题,我可以保证,您的身份哪怕在卢比扬卡也是绝密,我们在资料上只会显示您一个代号——钻石!

1953年4月,朝战双方开始大规模交换战俘,布莱克乘坐汽车被送往北京,又从北京转乘火车到了莫斯科,从莫斯科乘机回到伦敦,回到英国后,他专心等待苏联联系自己。

回到伦敦

此时的苏联情报部门极有耐心,他们足足等了近半年,等到布莱克被审查完毕并且修养好身心后才在1953年9月出来联系这位“钻石”。双方的沟通非常顺利,苏联提供了间谍相机让布莱克拍摄军情六处的机密文件。

就这样,布莱克开始不断偷拍,就这样一直偷拍到了1954年10月,他不拍了。

不拍的原因是,此时克格勃已经成立了。这个机构整合了苏联多年的情报资源,然后惊讶的发现,带英已经被自己渗透的单向透明了,克林姆林宫获得英国消息的速度比唐宁街更快。

在这种情况下,布莱克再拍摄本部门的机密已经没有意义了,卢比扬卡比他知道的还早。为了发挥更多价值,布莱克主动向军情六处申请外调,对于这样的人才,军情六处非常重视,很快委以重任——1955年,布莱克被派往西柏林,负责审核所有军情六处在苏联的间谍,简单的说,当时所有从苏联叛变到英国这边的人,都必须先由布莱克来审查政治上是否可靠。

布莱克对这个新岗位非常满意,但他没想到的是,他接触的第一个任务是个老北京任务——挖地道。

乔治布莱克在军情六处未来会有怎样的境遇,请看同款封面的本文下篇。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