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美专家提议中美签北宋“澶渊之盟”:是痴人说梦,还是霸权陷阱?

2025-09-11 09:39 来源:瓮透网 点击:

美专家提议中美签北宋“澶渊之盟”:是痴人说梦,还是霸权陷阱?

2023年,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博鳌论坛上一语惊人。

这位以“修昔底德陷阱”理论闻名的美国战略专家,竟将中美关系比作北宋与辽国的对抗,甚至建议中国“花钱买和平”。

此言一出,中国网友群情激愤,直呼“荒唐可笑”。

但在这背后,美国究竟打着什么算盘?中国是否可能重蹈北宋覆辙?

“澶渊之盟”:胜利者的屈辱,还是和平的代价?

要理解艾利森的提议,必须先回溯历史。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国在澶州城下签订“澶渊之盟”。

檀渊之盟

彼时,宋军刚以八牛弩射杀辽国大将萧挞凛,军事上占据优势。

然而,宋真宗却因怯战选择议和,承诺每年向辽国输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并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换取百年和平。

表面看,北宋以微小代价避免了战争消耗,甚至通过边境贸易获利。

但实质上,这是“胜利者的屈辱”——宋朝在优势下主动示弱,导致国家战略转向保守,军备松弛,最终为“靖康之耻”埋下祸根。

历史学者评价:“澶渊之盟是苟安之约,更是亡国之始。”

今日中美:谁是“北宋”,谁是“辽国”?

艾利森将中国比作北宋,暗示中国需以经济让步换取美国“止战”。然而,这一类比漏洞百出:

北宋当年军力弱于辽国,而今日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核武库,以及“东风快递”等反介入武器,足以在亚太与美国抗衡。

北宋的“岁币”占财政收入不足1%,但若按比例换算成现代经济规模,相当于中国每年向美国缴纳3000亿美元,这无异于要求中国为美债危机买单。

辽国索要岁币仅为经济利益,而美国对华打压涉及科技、领土、意识形态等核心利益,绝非“花钱”能解决。

美国提议背后的三大算计

艾利森的言论绝非“学术探讨”,而是美国对华战略的缩影:

1. 以历史隐喻施压,瓦解中国斗志

将中国类比为“软弱北宋”,意在暗示“妥协才是唯一出路”。

然而,中国网民一针见血:“若真要签‘澶渊之盟’,也该美国向中国纳贡!”

今日中国GDP达美国77%,军工、5G、新能源等领域直逼霸权,岂会自贬身价?

2. 为“修昔底德陷阱”找借口

艾利森曾断言“新兴大国必挑战守成大国,战争不可避免”。

此番提议实为将责任推给中国,塑造“中国威胁论”,为美国围堵战略正名。

然而,中国坚持和平崛起,而美国才是挑起贸易战、科技战、南海搅局的始作俑者。

3. 试探中国底线,谋求不对称利益

美国试图以“和平”为饵,诱使中国在台海、南海、科技等领域让步。

例如,要求中国默认美舰“自由航行”、放弃芯片自主研发,甚至默许“台独”势力。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与辽国得寸进尺逼迫北宋加码岁币如出一辙。

中美必有一战?真相远比想象复杂

尽管艾利森渲染“战争不可避免”,但现实中的中美博弈远非“修昔底德陷阱”可概括:

核威慑下的恐怖平衡

中美俄均拥有毁灭全球的核武库,一旦开战无异于“集体自杀”。

正如美专家坦言:“中美若爆发冲突,没有国家能幸存。”

这种“相互保证毁灭”的格局,迫使双方保持克制。

经济捆绑的“双刃剑”

2022年中美贸易额达7600亿美元,苹果、特斯拉等美企在华利益盘根错节。

若全面脱钩,美国通胀将飙升,硅谷巨头或瞬间崩塌。

即便美国政客叫嚣对抗,资本却诚实地选择“用脚投票”。

中国破局之道:以实力止战,以合作谋存

面对围堵,中国选择“两手硬”,军事上福建舰下水、高超音速导弹亮相、南海造岛,筑牢“近海防御网”,令美航母不敢妄动。

经济上推动“一带一路”、加速芯片自研、抛售美债,削弱美国金融霸权。

外交上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推动金砖扩员,构建“去美国化”的多极秩序。

今日中国,绝非北宋!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北宋的悲剧在于“忘战去兵”,而今日中国深知“能战方能止战”。

艾利森的“澶渊之盟”提议,暴露了美国霸权衰落的焦虑,既无力压制中国崛起,又不愿放弃全球主导权。

对中国而言,和平不是“买”来的,而是靠实力赢来的。

正如网友所言:“若美国真想签‘澶渊之盟’,我们欢迎,但这次,得由中国来收岁币!”

未来的国际秩序,绝不再是“霸权说了算”,而是多极共生的新时代。